马斯克推荐父母读这本书了么?

马斯克推荐父母读这本书了么?
马斯克说的好书 Bad Therapy 建议父母读么?

他说的有些含糊,并没有明确这样说

马斯克,3 月 7 日,在X(以前的推特上)转发了一篇推文(推特文章),说每个家长都应该读读“这个”。(原文说的是"Every parents should read this")

这条信息,最直接的意思是应该读一下这篇推文。

马斯克说这个每个父母都应该看看

马斯克之前有另一篇推文,确实说这是“好书”。

纠结到底马斯克是不是推荐了不是很重要,但这可能反映了,这位作者的书总会给人的一个感觉:

—— 觉得应该看看,但又觉得里面有些实在观点太片面甚至极端

我们先分享这本书的要点

来自Jason的摘要:

💡
这是我读过的最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之一。这是任何家长、任何老师的必读之书,也应该是任何学校管理人员的必读之书。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孩子们会出现如此多的心理健康问题,而有如此多的资源致力于改善心理健康结果。尽管孩子们的生活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,但焦虑、抑郁、自杀等问题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。这根本没有意义。这本书的一些关键要点:

持续关注孩子的“感受”或“思考”方式会导致负面结果。

不断反思您的情绪和感受会对您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。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集中在你的情绪上,你注定会焦虑或沮丧。我们不断地询问孩子们的感受如何,他们是否快乐,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等等,这让孩子们认为自己很脆弱,而不是有弹性。

试图为孩子们解决每一个问题,导致了一代人无法为自己做任何事情。

我们(X世代)一直被告知要“忍住”或“你会活下去”或“在上面擦一些污垢”。我们中的许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:这是“糟糕的养育方式”,因为我们的感受被忽视了,而且我们发誓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做。正因为如此,孩子们会立即过度戏剧化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,小题大做,并认为世界必须围绕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运转。

你可以通过做事而不是思考或治疗来培养自信和强大的心理健康。

你无法思考摆脱焦虑的方法。您不会通过分析自己的想法或心理健康问题来获得信心。通过逐渐完成更困难的任务,并在其中表现出色,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、有能力的人,你会获得信心并消除焦虑。对我们都感到的这些微小的、常见的情绪进行不间断的关注治疗,其严重程度与它们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(这里不是谈论真正的疾病,只是数百万人接受治疗试图避免的正常焦虑)。

减少幸福感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追逐它。

我们的社会不断地告诉孩子们他们应该“快乐”,并询问他们是否快乐。幸福不是你应该处于 24/7 的状态。那是不现实的。喜悦和幸福不是永久的状态——它们转瞬即逝。满足、平静和平稳是更好的精神目标。

最快乐、适应能力最强的孩子来自父母慈爱、对家庭有严格规定的家庭。

这确实引发了我内心的确认偏见……我感到非常幸运,我们有两个适应良好的中学生,他们在学校表现出色,非常尊重他人,彬彬有礼,我们甚至几乎不需要养育他们。但多年来,我们对他们非常严格。就寝时间、家庭规则、我们做事的方式等等。姻亲和很多朋友认为我们是极权主义者。事实上,我们只是有高标准。现在确实得到了回报。我发现严格的规则等于快乐的孩子真的很有趣。不过,这是有道理的,因为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的界限是什么。

不断地调查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带来更多的问题,而不是解决的问题。

精神卫生资源是一笔大钱。各地区需要验证分配给心理健康的所有资源,他们通常通过调查来做到这一点。不停地问孩子们这样的问题: - 你考虑过自残吗?- 你有想过自sha吗?- 你是否焦虑得无法起床?等等,等等,让他们的头脑中产生这样的想法:他们自己或他们的许多同龄人都崩溃了,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正常运作。它使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都极其罕见的情况正常化。

还有很多其他要点,但我就到此为止。这是一本很棒的书。去拿起它来阅读吧。这根本不是附属机构或促销活动。我真的很喜欢它,它将进一步塑造我为人父母的前进方式。

我们并不推荐这本书作为父母养育孩子的指导

因为这本书很片面

并且是在放大是美国一些事情中的某一部分。但这部分不适合国内普遍现状。

关注孩子情绪时方式比较过,包括心理咨询师,包括 SEL 社会情感的推广中,有一部分实践时,其实给孩子提供了借口(不读书不写作业做本来不合适的事等等)。

这些是美国发生的情况

我们国内目前对孩子的情绪感受缺少足够有效关注的更普遍。

同时,书中的观点如果不影响全貌的话,可以拿来当做一方的观点看。

针对其中几点,我们的角度供参考

持续关注孩子的“感受”或“思考”方式会导致负面结果。

持续关注并不会。而是用不适当的方式去表现,比如总是有事没事就问孩子“你什么感受”是没有必要的。或过度担心孩子处在情绪中会有问题并表现出家长的紧张焦虑,这个可能有害。有时错误的所谓共情也确实会被孩子利用。

如何做:
可以不用总是去问。但保持关注。了解情绪本身没什么坏处,只是判断是不是“陷入情绪”就可以。不同人的情绪处理方式有区别,要了解自己孩子的,自己的。

思考方式类似,关注总是有帮助的,但从来也不是关注的都要说出来。

这个很像谈恋爱时,你说,不用太关注对方感受或想法,这个,比较片面。

客观上,有很多家长会特别同意这条,因为这些家长,包括这位作者,包括马斯克,大概率是“情感后置”型的家长。就是本身对情绪感受,就不太喜欢调动,甚至可以说有些压制。他们不自觉地担心处于情绪中,会耽误事。他们常常说“哭有什么用”,“有情绪有帮助么?”,“找点儿事儿做了其实就好了”。

因此,这样的观点,就特别容易让这些家长产生共鸣,但实际这可能正是这些家长最需要调整的点: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,也关注自己的。

你可以通过做事而不是思考或治疗来培养自信和强大的心理健康。

这点也还是通过“压制”情感,把情绪感受放在一边的方式,用行动忽略情感,这是暂时的作用,长线那个情绪还会出来,并且一次比一次强烈。这和上面说的事一回事。

最快乐、适应能力最强的孩子来自父母慈爱、对家庭有严格规定的家庭。

这个严格规定,和父母慈爱的结合,一般来说,不是这本书里倡导的样子。这里说的基本是父母严格控制的样子。家里的规则界限是需要很清晰的,但同时并不是父母单方面通过高期待高标准制定的。她的方式下孩子不一定是自律。而家庭教育我们想要的,一般都是孩子自律。也就是说,那些界限,是孩子自己觉得应该做的。

这本书的导向可能会加强一部分本来就强势的家长,在孩子小的时候,用严控的方式去管,很大概率在孩子12 岁以上后开始越来越难,直到全面失控。这篇请看我这里的不控制才不失控的分享。

不断地调查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带来更多的问题,而不是解决的问题。

这条还是更多同意的。尤其一些不专业的调查,比如书中开头就提到的一篇:

这是美国的调查,咋说呢,至少说不专业吧。确实负面效果的可能性更大。

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是需要关注的,只是不是直接发问卷问你有病么这样的。

这里我们给家长朋友们一些指标,孩子四大指标如果能感觉到都不错,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
孩子感受到被爱;
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自己有选择,别人听自己的意见,自己重要;
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勇气,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做自己;
孩子有体现自己能力的场所,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。

请参考这里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视频。

通过外在行为表现,睡眠之类的也是可以观察的,资源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查找。

很多书写作是在迎合,需要留意。不论谁推荐,也不要直接全盘接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