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混沌少年时》孩子啥情况?家长还能做什么?

《混沌少年时》孩子啥情况?家长还能做什么?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 家长还能做什么

混沌少年时(Adolescence 直译就是"青春期")这部片子看完之后,有没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?男主角学习成绩不错,父母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。为什么?怎么办?我们能做些什么?

这篇先看家长的角度,后面我们再分享孩子的角度,和他们面对的各种"毒素"。

先从片子最后一幕说起,
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 片尾爸爸痛哭,对不起,儿子,我应该能做得更好的

爸爸痛哭:“对不起,儿子,我应该能做得更好的”

这位爸爸其实已经很努力了,从心底里很爱孩子。


那,还能做什么?

回到片子第一个场景,其实就埋下了伏笔:

男警和女警对话展示的是:不倾听的爸爸

全片第一个场景,男警和女同事聊天说到吃苹果的事,女同事说到一个词Bushel,警察爸爸听不懂:

(“Bushel”是英美传统的容量单位,中文译作“蒲式耳”,主要用于测量谷物、水果等干货的体积。)
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 第一个场景就埋下了伏笔:不倾听的爸爸

女警刚开始解释,男警爸爸马上就不难烦,停,别说了。

这个伏笔,暗示了什么呢?

暗示很多家长的习惯:对不感兴趣的事懒得听:别说了,别解释了,什么乱七八糟的,说点儿别的吧。

后面第二集中,男警爸爸和自己孩子对话,孩子给他讲那些表情符号的含义时,爸爸听不懂,两次打断差点儿进行不下去,这还是男警爸爸眼下最重视的事,都听不进去。
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,男警爸爸各种打断,不倾听

那就能推断,男警爸爸的孩子,平时大概率不愿意和爸爸聊各种事 —— 男警爸爸听不进去。

如果不有意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方式,多数孩子,尤其大些的,一回家,就自己做自己的事,回自己屋,没啥交流。

于是,孩子的世界发生了什么,对孩子有什么影响,很多家长:一无所知。

家长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很少,有什么问题么?不都这样么?

这部片子中发生了什么呢?看看这里的几个孩子的处境:

1. 受害女孩儿的照片被疯传,对自己是个重大人生打击,肯定受很大影响;父母不知道

2. 男警爸爸的孩子在学校被各种霸凌,当着老师面被抢钱,看着女生照片被疯传,看着男主角被女生留言说是incel,这些事,他自己一个人面对;动不动和男警爸爸说不想上学,父母不知道怎么回事

3. 男主角从小到大希望得到爸爸的喜欢认可,但自己害怕针头,不擅长爸爸最重视的运动,感觉爸爸对自己感到失望和丢脸,总是各种借口逃避体育课,擅长的画画决定不画了,认定自己丑,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,“绝望”地去试试那个倒霉的女生会不会这时能喜欢自己,竟然失败、遭到羞辱,被指事 incel 永远不会得到女生喜欢;和同样被霸凌的同学商量后,竟然决定拿着同学的刀去和女生见面。孩子在晚上 10:30 多后不在家看来是常事?这些,父母没发现不正常

孩子在这些处境中,心情,状态,家长其实是有机会能看出来,能感觉出来:“不对劲”的。

如果任其发展,到出现问题时,家长甚至不明白为什么。

就像部片子中,男主角成绩不错啊,每天回家看着好好的啊。但这些只是外在。

最重要的是:关注孩子内心世界

内心世界如何衡量,参考我们之前发的什么样的家庭算好短视频中那个四大支柱部分。

之后,难度大些的:

滋养孩子内心世界:欣赏孩子,而不是关注“毛病”

男主角特别想确认爸爸喜欢他,认可他。但是小时候,爸爸最重视的是运动(可能还有男子气概)。

认为爸爸感觉丢脸

男主角不行,然后发现爸爸故意避开他的眼光,认为爸爸对他感到失望,丢脸。

这不能全怪爸爸,这位爸爸做的已经比很多爸爸强了。

但问题是,这位孩子,偏偏貌似性格很敏感,他善于观察人,甚至可以说洞察一个人讲话背后的意图,态度。而且,貌似这位孩子,还特别重视一件事:你喜欢我么。

内心缺失:你喜欢我么?

(去招惹被害女孩其实是觉得能被喜欢;问女心理专家是不是喜欢自己,或怎么看自己,也是一样,内心太缺这个,满处找)

那爸爸喜欢的是刚强,男子气概,运动表现棒棒那种。孩子是敏感,细腻,洞察,画画这种。

这样的叠加,就出现了这对父子之间的一个核心矛盾:孩子很可能觉得”爸爸不喜欢我”, 我不够好。(每个家庭,每两个人之间,都会叠加出一个专属于这两个人的核心冲突模式)

爸爸带他练足球,但发现他踢得很烂,被安排做守门员看来也被其他家长笑话,带他学拳击,看来都是想“修复”他,认为他不够好,很可能是不够有男子气,对应这里描写男主角打针害怕,爸爸当时也是在打针时只是对面看着,打完才去有肢体接触,更像是搞定了之后的认可。

不管是鸡生蛋,还是蛋生鸡,相配合的,

男主角逐渐形成的自我认知是:我丑,不够聪明,家里不够有钱,运动不行,害怕打针; 因此,不被别人喜欢,甚至:没有人喜欢我。

家长在孩子形成自我认知这个过程中,其实下意识的“参与”了很多。

如果爸爸能了解到:

所有孩子这些,其实不是缺点,只是特点

那就可能会更多鼓励孩子去画画,去探索内心世界,探索情感等等,沿着更适合孩子特点的路线去发展,目前不是运动。
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,孩子喜欢画画,目前不擅长运动

而这会带来的是:

和孩子一起开心的享受孩子的天赋,而不是去补家长认为的短板。

这个过程,孩子建立起来的内心力量,是孩子的根,很可能在之后,在适当时机,帮他把身子板弄强壮:外在的表现,就像枝叶,会按自己的节奏慢慢绽放。

静待花开,不是啥也不干,而是要去陪养根。很多家长搞反了,大力培养枝叶,根却越来越脆弱。这部片子算是一个例子。

(这个内心力量,根的培养,参考视频中四大支柱部分)

难度最大的是,

家长的自我认知,关注自己对孩子的影响

这部片子中,爸爸对男主角的影响非常大。

男主角非常在乎爸爸是不是喜欢他,是不是认可他,这和这个家庭的氛围有关系。我们来看看男主角的爸爸在家庭中的整体影响:

第四集就是要介绍这个部分,前半部分,爸爸的喜怒哀乐是牵动全家的,甚至可以说,大家要看爸爸的脸色过日子:

在车被涂鸦后,展开了一切围绕爸爸的一段车程,

放什么歌曲爸爸定

话题是跟着爸爸的

大段的对话,有的没的,什么帽子什么鞋啥啥的,有几个人感兴趣能记住说了啥么?一般人都懒得听。

女儿应该是不感兴趣,但貌似习惯了在一些话题上配合一下,是么,啊呦,嚯!脸色看上去没有什么兴趣。更像生无可恋的样子。

行程安排爸爸定

妈妈和女儿,开始时明显不想一起去,本来也多余去,浪费这个时间干什么呢?

可能有其他危险?被涂鸦后,一家人永远时刻在一起才能避免危险么?就算爸爸你的意见很有道理,但姐姐,妈妈的意见,连听都不想听?就是告诉她们,别废话,按我说的做!
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,姐姐的意见这么不重要么

为什么那两位都很配合呢?应该常年就是这样,知道说啥都没用。

妈妈和姐姐不重要

妈妈明显在各种附和,就为了让爸爸开心,顺着说,

后来爸爸说到和妈妈的舌吻,是女儿一再说不要再说下去之后,完全无视,接着讲的。这样女儿会觉得自己很重要么?意见不重要,也不关心你的感受。

到了家装超市,母女问,那我两干啥?逛吧,然后这等着我。这 home depot,修家里时才去的,几乎都是男的去的地方,她两很少有能逛的。

后面女儿说自己无聊,有人搭讪时,爸爸压根没有任何回应,是听不见么?听得见的,结账就听见了,办不办会员也听见了。这个场景中不理女儿,大概率是一种习惯,女儿很可能感到不被尊重,自己也不重要。
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 姐姐其实可能受到骚扰,但爸爸理都没理

类似场景,爸爸要泼油漆的过程中,妈妈一直在说,别这样,你要干什么?爸爸老样子:理都不理。

整个行程,体会一下女儿的感受,体会一下妈妈的感受,那可能在暗示男主角也有类似的生活。

男孩儿面对的父亲,平时如何对待家人,或对待女性,很可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对应第三集,他特别警惕女心理专家是不是在操控对话,挖陷阱,后面站起来后,女心理专家三次重复要求他坐下时,激怒了他,“你不要想控制我!”可能来自于他认为自己被父亲控制积累了愤怒,也可能他觉得男的不应该被女的控制。

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,你没资格管我

写到这里,需要明确一点:并没有任何指责片中爸爸的意思,只是我们需要客观看待,很多家长下意识的言行,可能带来的影响。而意识到这些,

从家长自身开始调整,孩子会因为家长的变化,而慢慢形成和家长共舞的状态,不再是对抗和疏离,这样反而事半功倍。

孩子面对的世界,已经越来越复杂,并且变化很快。

作为家长,我们没法儿一直陪在身边,而我们能做的,是从小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系统:做事有边界,对人有爱,爱自己,有信心,有勇气。

这些原则并不是告诉孩子什么事对的什么事错的,而是在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中,通过家长自己的言行,通过家长对孩子的方式,一点一滴地在和孩子的相处中,逐步建立起来的。

没有捷径,但值得做。

文中提到的一些要点,我们开放免费会员区,并陆续更新一些工具供大家参考。(比如家长和孩子商量手机使用规则的参考内容,后面我们会提到,避免被害女生那种把自己照片传出去)

如果你非常希望理解孩子,非常希望真切地改善亲子关系,家庭关系,或希望对自己有自我认知和了解的话,欢迎考虑加入我们家长学习社区。

如果觉得有用,望点赞评论转发支持。感谢!

每一位孩子,都可以眼里有光,心里有爱;
每一位家长,都值得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