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沌少年时(Adolescence)青春期孩子受哪些影响

混沌少年时(Adolescence)青春期孩子受哪些影响


混沌少年时(Adolescence 直译就是"青春期")这篇我们看看孩子的处境。

网络,社会,学校,对孩子的影响很多

爸爸和妈妈说,他一直待在房间里,这是安全的,在房间里怎么学坏?

不是么?

剧中给出了回答:不是。

孩子面对的网络世界,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

1. 社交媒体暗语,连警察爸爸都不知道

最可怕的是:就在眼皮底下,但看不出来。

这一幕多少人惊到了?

这些暗语,就像另一个世界,

就算你打印出来 instgram 的帖子,上面的表情符号在上面,

就算你自己家有这个teenager 年龄段的青春期孩子,要不是出了这么大的案子,孩子也不会讲给你。

这些暗语,霸凌,就这么在网上一直放着,

青少年几乎都懂,大人没人干预,平台也没人干预。

话说怎么干预?一个表情符号emoji,没法儿不让用啊,连美国前两天战争指挥群都用。

管理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。

2. 孩子独自暴露在网络环境中,缺乏基本自我保护

被害女孩儿,传自己的裸照给别人,她不知道的后果是:所有传出去的照片,都可能被传播。

社交媒体使用时,第一个要知道的,就是这个:你所有说过的话,发的照片,都要当成给全世界公开的内容。那不适合说的话,不适合发的照片,不能发,这是个严格的界限。

而网络那边,不知道什么样的人,可能会和孩子接触。

设想一下,孩子需要些钱想买个啥,家长不赞成,孩子哪天某个 app上有个陌生人说有个事请他帮忙,可以付 500 块。

和孩子讨论网络使用的各种界限,是必要的。

对策:

孩子对陌生人私信,一律屏蔽,如果孩子发一些内容,对不友善的评论,需要帮助孩子能面对,还有点赞焦虑等等各种网络上我们大人遇到的问题,孩子都可能需要我们平时的交流。

3. 网上名人网红影响,潜移默化

剧中提到的安德鲁·泰特(Andrew Tate)

(英国前职业踢拳运动员,后转型为社交媒体名人和企业家。他因在网络上发表争议性言论而广受关注。然而,他的部分观点被批评为性别歧视和男性至上主义。)

他的言论带来的影响:

“Involuntary celibate” 的缩写是“incel”,中文译作“非自愿独身者”,后来发展成把自己得不到女性喜欢,归咎于女性拜金只关注外在等等,因此仇视女性的群体。

受害女孩攻击男主角时,说他是 incel,这个对男主角就伤害比较厉害,本来男主角最渴望的就是别人喜欢,这个伤害是你想得到女孩喜欢,但你做不到,永远做不到,这是男主角的死穴。

补充一点网上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:

我自己想吐槽的地方:满处短视频,最多的感叹词,就是哎呦我 cao!不管惊讶,愤怒,觉得好玩儿啥的,没别的感叹词,一律是我 cao!这些对孩子什么影响?还有太多网络环境里的不良影响是不是?

互联网是开放的,很多内容是博眼球的,那就有很多让人惊讶的言论,里面貌似有道理,就更容易毒害孩子们。

短视频,社交媒体,网络,甚至暗网,已经是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环境。有人说,孩子不到 18 岁我不给他手机,​你不给他,他有可能自己悄悄弄到你信不?他也会去用别人的,电脑也能看这些,真觉得能拦得住么?

【请参考《引导孩子管理手机使用》和孩子讨论这些话题,并商量一些孩子愿意执行的规则】

回到这部片子里:

孩子在学校里安全么?

大部分是安全的,至少从外在看,每天全须全尾地回家。

但心理上真不好说。这部剧中,在某些地方,看来学校里普遍存在:

根本管不住的霸凌

霸凌的形式多样有时不容易判定,更不容易管理

你说我拍你一下,力气大了些,是霸凌么?还是“逗着玩儿?”

剧中心理学工作者被那个工作人员一直轻度骚扰着,也是类似的,恶心人但又不算违法。

学校里一个学生找男警爸爸的孩子要钱,当着老师的面儿都干的得出来。

警察爸爸看着自己的孩子被霸凌(别人冲他学猪叫);

老师说能那这些孩子怎么办?太难对付。

现实中,霸凌还有很多是隐形的,

有的学生在一个同学说话时,故意总是打断,这个学生另外几个人也一起这样做,没动手对吧?但这种伤害你说大不大?

霸凌会怎样呢?

积累情绪,愤怒,受伤害后去报复,施暴于比自己弱小的。我们看到的很多恶性事件和这个有关。

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 “被女的揍了”

有一集死者好朋友怒打男孩,大家都嘲笑那个男孩儿,”被女的揍了”,为什么要有这个场景呢?

这一幕呈现的是一种舆论环境:男的被女的揍了太不可接受了,奇耻大辱。这对男主角也是一股力量,后面监控视频中,受害女孩儿先是推倒了男孩儿,男孩儿“被女的揍了”,那个时刻的反应可能是失去理智的暴怒。

同伴压力哪里都有,所以重要的其实是同伴(同学)是什么状态​。

本剧中的有描述的孩子,各种欺负人的,靠开玩笑接下茬寻求别人关注的,自己没人认可的,一直想有更多人喜欢自己但得不到的​。如果环境中这样的同学是多数,那​真的要考虑换个地方。

因此,有机会的话,家长可以试试和孩子聊:

各个同学,哪个同学比较有趣啊,

你喜欢哪位啊,

哪位你觉得有些奇怪啊,

有哪位和同学关系好啊,

等等话题都可以选气氛比较放松的时候聊聊。

也包括对老师的看法,对这些的好奇,关心,其实比对成绩的关心更重要:孩子在一个喜欢的环境,自己状态好,他发挥地才更好。

孩子面对学学校,面对同学,面对老师,面对网络环境,大 v 言论,流行视频,这些家长没法儿一直在身边,只能孩子独立去处理。

那有可能帮孩子能“免疫”么?

如果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在力量,就都好办​。​

如果可以选择学校:
看看学生的状态,眼里有光么? 看着开心么?同学们一起玩儿么?
校方管理层,老师好​沟通么?
家长什么风格​?

家里有一些是可以做的:

确保孩子感受到爱

一个感觉自己被爱的人,伤害别人的可能性小很多,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更小。

不夸张地说,爱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式,爱孩子,用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爱孩子,让孩子每天在家很多笑声,这样的孩子状态好,心理健康,大概率学习也不会差,而且不用家长督促陪着写作业啥的。

有爱的同时有界限

带着刀去见人,把刀给同学,伤害别人甚至到可能有生命危险的事,这是红线。

界限的培养在生活中各种小事上,从小去别人家,拿别人的东西之前要问问可不可以,拿完之后放回原处,和小朋友玩儿之后一起收拾玩具后再回家,等等这些都是从小规则界限的培养,大了也更容易和别人相互尊重。同时也知道界限可以如何保护自己。(既尊重孩子各种需求,又有合理界限地尊重别人或情形需要)

其他的还有很多:

对孩子情绪感受的关注

把对成绩结果的重视,过渡到对过程,进展的重视

关注孩子兴趣爱好

让孩子多自己安排,多安排地比较不合理,再从失败中学习

帮孩子对自我认知有理解,知道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

帮孩子理解不同的人,看法不同,关注点不同,长处不同,学会关注自己的特点优势

不一一列举了。

有很多家长看到这里,可能会觉得,我已经够累的了,

是啊,家长不容易。如果很累,先照顾好自己是需要的,上面那些用来对自己也是有帮助的。

希望老师能更多考虑孩子情绪,认识到不同孩子出学业外的特长,用鼓励代替说教奖惩,有一定方式处理霸凌或同学冲突。

希望网络环能有更多监管。

但如果你不想只依靠大环境的进步,我们也可以关注:

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。​而这些是我们能控制的。​

我们也会给大家提供更多可能有帮助的工具,请注册会员看这些免费会员区的分享。